豫见墨香股票股票配资,又见国展!河南实力夺魁
全国隶书作品展览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权威性专业届展,代表着全国隶书专业的最高创作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。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由河南承办,充分体现了中国书协对河南书法事业的高度重视,及对河南书法创作实力、展览承办能力的信任和认可。
这也是近年来继全国第九届楹联书法作品展、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(楷书隶书展区)之后,河南承接的又一国字号重要展览。展览于今年1月启动征稿,4月截稿,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投稿作品15270件,收稿数量创历届隶书展之最。
9月,经由中国书协组织的全国第五届隶书展评审委员会严格公正的评审,共评出入展作品206件。其中河南入展38件,位居全国第一。
入展作品力求取法历代经典、表达正大气象,努力融汇时代审美、展现守正出新,既有对传统笔法、章法的深度把握与理解,也在形式构成、笔墨语言及精神表达上进行积极探索。方寸之间,既见作者传统功力,亦显锐意才情,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当前隶书创作的整体面貌和阶段性特征。
比“最早墓志”还早18年!这个新发现值得关注
为提高全国隶书展的学术含量,充分挖掘隶书文化资源,在举办好全国第五届隶书展主展的同时,河南精心策划了四个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学术特展。
“刊石镌碑·文以载道——中国汉碑大展”,以其对汉碑的最全面梳理而独具特色,囊括了从西汉河平三年(公元前26年)现存最早的《镳孝禹碑》,到东汉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标志着东汉政权结束的《受禅表》和《上尊号奏》,共69件。地域涵盖河南、山东、四川等12个省份,包含书籍碑刻、德政碑等汉碑的全部种类,几乎包含了所有已知现存的汉碑。配套的《中国汉碑地图》使观众得以一览我国汉碑书法的发展脉络,堪称一部立体的汉代书法史。
“捉刀代笔·一任天然——汉代文字刻石精粹特展”,首次以系统性学术视角对汉代刻石文字进行全面定位与集萃展示。展品从上千件征集作品中精选出100件,涵盖摩崖、画像石榜题、买地券等品类,影响大、传播广、刻制精美、技法相对完善,以体现磅礴恣肆、雄浑高古的大汉气象。其中有明确纪年的自西汉后元六年(公元前158年)的《群臣上酬刻石》到东汉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的《初平二年刻石》,时间跨度长达349年,地域分布比汉碑更为广泛。真实可观的摩崖刻石拓片,为书法研习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献性范本。
“制碑作铭·盛世锦绣——河洛唐隶碑志精粹特展”,仅选用河洛地区的唐隶碑刻,计10通碑、1通墓碣、68件墓志,共79件,是迄今为止河洛地区、河南省乃至全国唐隶碑志的第一次专题特展。出土唐代隶书碑志拓片的系统整理和集中展示,深入揭示唐代隶书艺术的历史源流与美学特征。其中卢藏用《纪信碑》方劲清隽,史惟则《大智禅师碑》骨气洞达,徐浩《嵩阳观记》笔法遒雅、逸态横生,均为唐隶名品。济渎庙三碑更是弥足珍贵,是天下四渎中仅存的渎庙碑刻。
“翰染牧野·传拓馨香——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汉碑及善本特展”,精选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秦汉至明清石刻拓片,以历代隶书为主线,以“石门十三品”为核心亮点,通过对122种珍贵拓片的集中呈现,构建起一部直观的石刻书法史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中国书协、省文联指导下成立的特展筹备小组,分赴7省18个地市,访碑刻、寻善本,耗时近8个月,本着“真、精、全”的目标要求,进行了多轮甄选。经过反复讨论,决定选取易于展示全貌的整拓本进行展出。展览期间也涌现出不少学术新发现,例如在临沂地区征集到的一件东汉章和二年(公元88年)墓志,比目前学界认为最早的墓志——东汉延平元年(公元106年)的《贾武仲妻马姜墓志》还要早18年。
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及四个学术特展将持续至11月10日。主展位于郑州美术馆(新馆)6、7展厅,四个特展分设于1、2、4展厅及新乡市博物馆。欢迎广大观众走进展厅,在笔墨与金石的交响中感受隶书的古韵新声股票股票配资,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。
配先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